红色人物 | 游击大队长:张希先
发布时间:2024-04-16 10:22:09
张希先(1924—1967),曾用名张希贤,彝族,1924年生,高中文化,泸西县云兴乡新寨村人(现属弥勒市)。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曾兼任泸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离泸后,先后任保山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德宏州政府办公室主任,德宏州农垦分局副局长。1967年1月18日含恨辞世,时年43岁。1980年7月16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张希先出身革命家庭,是革命者的后代,父亲张士明是1938 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抗美援朝期间战功卓著,升任50军炮兵副军长,回国后任辽阳军分区司令员,返地方后,任云南省体委副主任兼省体育学院院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等职。母亲是贤淑的农村妇女,和儿媳朱宝珍亲如母女,共操家业;婆媳都有勤俭持家、深明大义的美德,全力支持张父子在外干革命。反蒋武装斗争开始后,张希先家成了地下党政军地方工作干部、游击队员重要联络站,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父亲光荣革命的一生及母亲的勤劳善良对张希先成长影响极深,从小就养成淳朴刚强无私的性格,胸怀抱负,立志要像父亲那样为革命干一番事业,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43年其父在建水驻防时,张希先由泸西师范转入建水建民中学高中部就读,在学校进步教师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如饥似渴地秘密阅读《共产党宣言》、《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革命进步书籍,这对启迪他的革命思想和爱国热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7年张希先毕业回乡后参加革命工作,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作掩护,在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培养积极分子,聚集革命力量,串联发动广大群众准备开展武装斗争。1948年他为党组织做地下交通联络员,是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希先文武兼备,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对敌斗争策略。11月,“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从越南河阳回到盘北地区后,何现龙司令在东山小补坎村约见了他,指示他迅速组建一支游击大队。1949年初,共产党组织发动群众掀起以“反三征”为号召的反蒋武装斗争,张希先在他的家乡——云兴乡组织起100余人的游击大队,把自己家里保存的枪支弹药全部拿出,并向殷实户筹借装备。该大队开始叫“张希先大队”(后被命名为“盘江大队”),直属桂滇黔边纵队盘北指挥部指挥,指挥部委派他任大队长。这支部队在与国民党军的多次战斗中,英勇顽强,威震敌胆,后编为泸西护乡独立大队,划归泸西县委领导。1949年7月,张希先由护乡独立大队调任中共泸西县委组织委员,县委安排他分管云兴、永宁两个片区。他经常出入在所分管的地区了解情况,贯彻上级指示,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建立村级政权,建立农民协会、妇女会、青年会、姊妹会、民兵等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支前征粮等工作。
张希先大公无私,为人正直朴实,口才好,工作能力强,很有魄力,处理问题不拖泥带水,是一位大家公认的比较全面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1949年10月,张希先任泸西县委组织部部长;1950年先后兼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他的担子更重,工作更加繁忙,有时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地工作。在镇压反革命工作中,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亲自审理大案要案;开会发言或大会作报告,有骨有肉,实实在在,不讲空话套话,既有独特见解,又很有说服力。
1952年9月,张希先于省委党校学习结束后调保山地委组织部任科长、副部长。1956年4月,德宏自治州政府成立,张希先由保山地委组织部调任德宏州政府办公室主任;期间,在缅甸驻昆总领事吴茂铎参观腾冲县医院和中缅两国各族边民联欢大会筹备组织工作中,充分反映了他的外交才华和出色的组织能力。
1967年1月,文革期间,张希先与党委领导一起被拉去大会批斗了5天,他对林彪“四人帮”炮轰火烧各级党委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抵制,在5天的残酷批斗后,18日张希先含恨辞世。1980年7月16日,张希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遗体移入公墓,并举行安葬仪式和追悼会。1981年7月15日,德宏州农垦分局在芒市为张希先举行了追悼大会。悼词中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张希先爱憎分明,热爱党、热爱人民,坚定不移地尊重维护各级党委的领导威信,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和斗争,最后惨遭林彪'四人帮’的迫害含恨去世,他的去世是我们农垦系统的一大损失。张希先忠诚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是人民的好干部,彝族人民的好儿子,坚强的革命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20年的革命历程中,他出生入死,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复杂的斗争中,立场坚定,坚持原则,深为农垦职工所铭记……”从悼词中可以全面地了解张希先的生平,愿他的精神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泸西县史志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