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 | 盐神、军神、“滇中调水”第一人:张冲
发布时间:2024-03-21 14:11:30
在云南大地上,有三块石碑,它们分别是:一平浪“张冲创建盐矿纪念碑”、弥勒县太平水库“泽流万里”纪念碑,香格里拉县“虎跳峡纪念碑”。从云南地图上看,这三个地方相隔遥远,却都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云南泸西人——张冲。
(图:张冲故居)
张冲(1900~1980),字云鹏,彝族。他的年青时代很像《水浒传》里的英雄的经历,父亲在他十多岁时去世,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境陷入贫穷。少年的他却豪气干云,据说因为倾慕梁山好汉豹子头林冲,自己改名为张冲。民国九年(1920年),他也投奔了绿林。
(图:张冲照)
(图:《绿林中将》书。1999年,泸西县农民作家杨永明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该书获云南第二届军事文学奖)
张冲在绿林中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在地方上劫富济贫,对抗官军。在游击战中,张冲的军事指挥能力崭露头角。直到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张冲屡建奇功,蒋介石亲自接见他时,问他是哪所军事大学毕业的,张冲坦然回答:“绿林大学!”一时传为美谈。
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冲带领队伍接受云南政府的改编,任营长。在龙云和唐继尧的权力争斗中支持龙云,升任第五师师长。张冲任师长后,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十分关注。1932年,当他听说县立中学要建盖校舍和图书馆时,不惜重金,购买了《万有文库》、《中学生文库》、精装世界文学名著和大批科技书籍共4万余册,以及丙组中学理化仪器、药品全套赠送给县中,同时捐银币千元资助建盖校舍。次年,县中校舍和图书馆竣工时,为纪念张冲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乐于为民造福的精神,各界人士倡议将图书馆命名为“云鹏图书馆”。
云鹏图书馆位于泸西一中校园内,1931年7月筹建,1933年10月开馆。建成后悬挂“云鹏图书馆”五字匾额。1940年张冲回泸,见到后,遂要求不要用自己的名字作馆名,应称“泸西县图书馆”,于是更名为“泸西县立图书馆”,1993年11月省政府将云鹏图书馆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云鹏图书馆)
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冲任云南盐运使。现代人可能不太了解当时盐在云南人生活中的重要,张冲就任之时,云南正闹盐荒,很多老百姓只能吃淡食。张冲除了改革盐政,又邀请技术专家,改进盐的生产技术。今天的人们,到云南黑井古镇游览的时候都会发现,这个当年盐的生产地四周山上树木很少,这是因为当年用卤水煮出盐来,需要大量木柴,四周山上的树都砍光了,当时只能从很远的地方运柴来煮盐。张冲决定把卤水引到20里外一平浪煤矿,用煤来熬盐,历经数年,他变卖家产投入施工,1937年,终于修起一条21公里长的陶釉输卤管道,实现了“移卤就煤”,盐的生产成本降低了30多倍,产量大增,云南山区农民都吃上了盐。张冲由此被誉为云南的”盐神”。1988年,一平浪盐矿立起了”张冲创建盐矿纪念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冲被任命为60军184师师长。1938年率部开赴鲁南参加台儿庄会战。当时,云南士兵都备有一顶避雨的篾帽,一天行军中,滇军被日寇围追,突然天降大雨,张冲下令士兵扔下蔑帽行军。追来的日军捡起篾帽戴上。日寇飞机在空中看见黄色篾帽,当作是滇军,往日军队伍里一顿狂轰烂炸,死伤无数。时人称之为“张冲妙计赛诸葛”。
(图:抗日名将张冲之禹王山阵地战)
在徐州突围中,途经古城,张冲被敌军冲散,并包围在一小山上,山上是一片竹林,竹林后面是一座劈陡悬崖的石山,难以登山突围。敌人采取三面包围,想把张冲一伙困死在竹林里。唯一的办法,只有从后山出走。他带着几个士兵来到石山脚下,见山脚处有六蓬碗口大的竹子伸向山腰,可距山腰将近六公尺左右,要想攀竹跳到对面山上,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他望着那丛竹子思索了一会, 走到石山脚,叫一位特务员解下身上的那两根绳子,又命一位“敢死队员”爬上那棵最高的大竹子,把绳子拴在竹子的顶端,想把竹子拉向石山。大伙一拉,还离石山三公尺左右,看来行不通。他命大伙把绳子放掉,再想办法。在放绳子时,张冲发现竹子上端,向相反的方向弹了一下。他一下豁然开朗,让手下把绳子拉到东边来,整理了一下腰带,把手枪装进套子里,象猴子似的,一下就爬到那丛节巴处。并对他们说:“我爬到顶端那丛节巴上背站着,你们就用力把竹子朝东边拉,竹子弯了腰,我们大伙一齐喊:‘一、二、三’喊到三时,你们就迅速把绳子放掉。”竹子就往山那边一弹,张冲敏捷地顺势一跃,轻轻地落在半山腰。接着,张冲指挥着竹林里的士兵,解下竹子上的绳子,用绳子拴在石头上,抛到山上,他把绳子拴在一棵小树上,放下绳子,一个个把士兵们拉上了山,悄悄摸下石山,转南向黄口集中去了。
次日凌晨,敌人一阵乱枪后,不见竹林里有动静,于是调来炮兵连。日军大佐站在土包上“哇哇哇”地下达命令:“谁活捉张冲奖日币十万,官升三级”。可是,竹林里连一个人影都不见。大佐走进竹林里,往四周一看,不见任何蛛丝马迹,也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把指挥刀举起,愤怒地劈断了一根竹子,一屁股坐到地上,气得说不出话来。这时,一个汉奸恍然大悟的叫了起来:“张冲飞了!张冲飞了!”霎时,所有日军一同跟着呼喊起来:“张冲飞了!张冲飞了……”后来,“飞将军——张冲”就在敌军中传开了。
台儿庄会战中,184师攻打下一度被日寇占领的徐州重要屏障禹王山后,坚守20天,张冲亲到前线阵地指挥,打退日寇组织的敢死队的轮番进攻和大部队的集团进攻,重创了自日寇侵华战争以来号称王牌的板垣、矶谷两个师师团。而且在60军三个师中创下了战斗最惨烈,伤亡却最轻的记录。为此,蒋介石单独设宴款待张冲,将张冲晋升为新3军军长,命令把禹王山战例编入军事院校教材。之后,张冲又指挥了单城集、富水等战斗,痛击日寇,大获全胜。从此,张冲“云南军神”的美名不胫而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被国民党排挤回滇的张冲出任弥泸水利监督。他邀请昆明的大学教授踏勘规划了弥勒太平水库,组织施工。1943年水库建成,当时增加灌溉田地2万多亩,成为云南水库建设史上的奇迹。弥勒县为此立碑“泽流万里”。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张冲出任滇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官,其间得悉警备司令何绍周出售武器,就用百两黄金从何手中购买了6挺轻机枪,120支新勃朗宁步枪,10万发子弹,秘密从昆明运到“三山”(即泸西的东山、弥勒的西山、路南的圭山)交何现龙隐藏。后来,这批武器在朱家璧、何现龙、祁山等领导的弥泸地区反蒋武装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张冲进一步看清了其反动面目,决心彻底脱离国民党,奔向共产党。1946年11月,他趁参加南京“国大”之机,在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的安排下,借口游览杭州西湖,辗转北平,携同家人奔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47年2月,在朱德的关怀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接受中央的委派,辗转到达东北前线,先后担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参谋、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辽沈战役中,他派人前往长春、锦州,利用老关系策动滇军60军、第9军起义。入关后以民族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被当选为本届政协委员和中央民族委员会委员。
(图:张冲纪念馆)
1949年12月云南解放后,张冲回到家乡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张冲代表云南彝族到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大家谈到彝族名称过去带有侮辱和歧视性,毛主席提出“鼎彝”之“彝”这个字好,像宫殿里面放东西,有“米”又有“丝”,有吃有穿,日子就富裕了;鼎彝又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有庄重美好之意。大家一致赞成。从此,“彝”就被正式定为彝族的统一称呼。
解放后,张冲一直致力于云南边疆的建设。先后十多次组织省内部门或陪同中央有关单位的领导和科技人员,深入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地区实地考察,三下巧家,九攀虎跳峡,考察中,他多数时间是乘马或步行,两条大腿被马鞍磨破、流出脓血,却毫不在乎。
(图:张冲遗物)
云南滇中地区历史上一直缺水,限制了云南的发展。在细致的实地考察后,张冲提出了在金沙江虎跳峡筑坝蓄水,从石鼓附近向南开挖渠道,将金沙江水自流引入洱海,经洱海人工运河再引水进入滇池。“引金(金沙江)入滇,五湖通航”的宏伟设想。张冲为此亲自到国家科委、水利部等部门反映意见,向中央主管领导汇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1960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将金沙江调水入滇中高原作为金沙江流域的开发任务之一。
在第9次考察虎跳峡时,张冲突发尿血,病倒渡口而被送往北京医治。1980年,张冲在病危中留下遗嘱说:骨灰倾撒虎跳峡。10月30日,张冲与世长辞。
张冲生前说过:“将来云南能对国家作出最大贡献的还是水”,如果能集中力量搞一个虎跳峡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说不定可以把金沙江水引到滇池,就可以使云南的穷困干旱面貌大为改观。”今天,列为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滇中调水工程规划工作目前全面完成,规划报告已通过国家级专家审查,前期工程已经启动,张冲的遗愿将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变成现实。
(图:情系金沙江)
今天,当我们站在张冲骨灰的倾洒处,虎跳峡纪念碑前,读着上面纪念他的文字,回顾他传奇的一生,可以告慰这位从云南大山里走来的彝族汉子,他在人民的心中,不愧是云南的“盐神”!“军神”!“滇中调水”第一人!
来源:泸西县阿庐文化系列丛书第三辑——《阿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