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 | 早期革命志士:李灿
发布时间:2024-04-08 15:14:39
李灿(1886~1971年),字子璀,泸西县城郊李家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九岁入私塾读书,由于家境困难读书之余还需帮家中放牛马,15岁后停学帮父母从事农活。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灿随乡人到阿迷州(今开远市)、河口县一带修筑滇越铁路,时逢黄兴在河口领导反清起义,虽然起义未能成功,但却使他知道了世上还有一种革命党人敢于造皇帝的反。暗下决心,要寻求革命,摆脱苦难。是年秋修路回泸后,他毅然离家到昆明,考入云南陆军小学,两年后因学业优越,被保送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深造,学习中与革命党人接触,受进步思想影响,秘密参加了“同盟会”组织。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武昌新军起义,民国元年(1912年),灿转往河北清河军官预备学校(后改为保定军官学校)受训,结业后在江西督军李烈钧的卫戍部队中任职。民国二年(1913年),他参加李烈钧发起的讨袁“二次革命”,在抗击袁世凯北洋军南下的“湖口战役”中作战负伤,被送往上海医治,伤愈后东渡日本,谒见孙中山先生。民国三年(1914年),灿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司令,来往于日本和上海、厦门、香港、广州之间筹组队伍,准备待机举事。民国四年(1915年)冬,蔡锷到香港召集云南在港及广州的革命人士回滇,是时,李灿亦在广州,得消息后,即赴港找到蔡锷一起辗转回云南,参加了1915年12月25日举行的“护国起义”誓师,被任命为护国军第一军总部高级参谋,随蔡锷进军四川。当义军到达云南与四川交界的南筠县后,受蔡锷之命留下扼守这一滇川门户,任该县县长。护国战争结束后,回滇军任职。唐继尧进军广西时,调任广南县长。民国十六年(1927年),云南省“二·六”政变后,灿被派为改组后的云南省政府代表,赴南京向国民政府报告云南政府改组情况,事毕后正准备由海路返滇,得悉龙云、胡若愚之争,即留于南京,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才返回云南,被任命为省政府驻个旧办事处主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辞职回泸定居,被选为县参议会议长。
1942—1948年3月中共地下党赵国徽、杨兴甲在新民乡中心学校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站
护国起义石雕
1949年初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二支队司令员何现龙率主力部队驻东寺,县长万华忠被迫离泸,离去时将县国民政府大印送往李灿家中,接着县城解放,但临时人民政权机构尚未能进城接管,灿出于对人民事业的关心,带病主持召开各界人士会议,亲自写信给何现龙,请求何进城主持工作,何回信托灿出面暂时维持,后灿又再次写信请何现龙率部入城。3月,县解放委员会进城接管,李灿把县印交给了县解放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灿先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州人民代表、州政协委员和州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以民主人士的身份积极工作。晚年,在县文化馆儿童阅览室服务,致力于儿童文化活动。1971年寿终,享年85岁。
来源:泸西县阿庐文化系列丛书第三辑——《阿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