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 “滇中三杰”之一:陈度
发布时间:2024-03-13 08:40:13
陈度(1864~1941年),字古逸,号琴禅居士。祖籍江西临川,祖父瀛波经商入滇迁居昆明,父奏堂经营笔业,善书法,尤精于制作篆笔。陈度自幼聪慧,曾入连湖吟社,习作诗词古文,为后来的文学素养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光绪十二年(1886年),古逸随父入境售笔落籍泸西(时为广西直隶州)而入府学。
光绪二十年(1894年),赴省乡试中举人,旋及赴普洱府执掌宏远书院,此间,主编《普洱府志》52卷,才华崭露,与当时普洱进士项彦角逐文坛。任满返归省府继学于经正书院,与当时的文坛名士交往密切。由于古逸性格倜傥,博学多识,谦和勤奋,深受同辈及友人敬重。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京会殿试,中进士,留朝任吏部主事,政事精明,文牍如流,以才思敏捷而著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父病故,告假回滇奔丧,假满后受令与法国领事交涉滇越铁路事宜,赴美国聘请工程师来滇指导。翌年,改任省造币厂厂长。此间,处事周详干练,为官清政廉洁,深受同仁推崇。
辛亥革命后,任省府外交司副司长,在与英、法交涉中,为维护国家主权,同英国领事据理力争,“杜衅端而固国权”,内外信服。民国五年(1916年),积极参加蔡锷领导的护国起义,出任军政府第一曹参事,办事精明,政绩卓著获二等嘉禾章。后因不愿介入军阀之间的权力斗争,辞官隐退,立志终身不仕,深居简出,致力于诗、书、画、刻,与文友游山戏水、笔墨往来。时与陈荣昌、袁嘉谷交谊甚笃,三人均博学多才,被称为“滇中三杰”。古逸诗、书、画、刻造诣极深,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录,大观楼、华亭寺均有其联额,友人常邀请其撰书墓志碑铭。如今他所题昆明大观楼牧梦亭楹联“赢髻浮青山卧佛,鳞塍漾碧稻生孙”仍悬挂该亭。他还擅长以指泼墨作山水花草画,得者珍之。其篆刻“不拘绳墨,下刀风雨骤至,倾刻而就,则往往与古肖”(元孙乐语)。常为友人作篆盖。一生著录颇多,先后著有《泡影集》、《泡影集续集》,《诗画集》、《袁树五传》、《过来人语》、《湖月集》、《古滇人图志》、《普洱府志》等著作。其中《泡影集》共十一卷,一至六卷为诗,卷七、八为散文游记,卷九、十为词赋;袁嘉谷为之作序,诗友张学智及日本和合铺太朗为之题词。其诗“根抵少陵”,其文“壮游瀛宇”,其词“以二李之纤新,行苏、辛之浩气”;文坛评价较高。此外,还著有《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志略》等书。
晚年,厌离嚣尘,避居于西山华亭寺,潜心于佛学,既而营建“法幢精舍”于高峣,常足踏布履,手柱筇杖,出入于苍松慈竹之间,鹤发童颜,超然若仙。此间,古逸与禅师虚云、张学智、金在熔等联合创办“净业社”,办《净圆丛刊》,著《泡影续集》二卷,书写佛经数十卷,为昌盛佛教竭尽全力,在佛教界影响颇大。生前即在象山之麓建藏青塔,自撰塔名“能了其幻”。民国三十年(1941年)10月,因感微疾而逝,家人依其遗嘱以僧礼葬于象山之麓,享年77岁。
来源:泸西县阿庐文化系列丛书第三辑——《阿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