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 | 抗日英雄:何起龙
发布时间:2024-03-12 15:48:26
何起龙(1899~1938年),字丽生,彝族,泸西县白水吾乃白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童年入村私垫读书,少年时期曾入县小学堂就读,后因家境渐贫而休学务农。
成年之时,正值民国初期,军阀争战,时局动荡,天灾、兵患连绵不断,民不聊生。眼看农民的日子一年苦似一年,遂立志要拯救人民于水火。民国九年(1920年),该村遭灾,农粮大减,农民生计十分困难,起龙毅然串联全村民众开展抗租抗粮斗争,方圆村寨闻风响应,官府大惊,派暗探秘密访察为首者,起龙闻讯遂投奔张冲领导的农民义军,跟随张冲杀富济贫、锄霸安民。由于他胸襟开朗,有胆有识,为人正派诚直,作战勇敢,受到义军弟兄的推崇,深得张冲器重,不久被张冲提升为小队长,常奉令担当作战前锋。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冲接受唐继尧招抚后担任国民党军滇军第十支队司令,起龙被任命为连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龙因多次作战立功,被保送云南讲武学堂深造,毕业后回张冲率领的滇军第五师任少校营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云南组建六十军开赴抗日前线,起龙编在张冲的184师1085团三营任中校营长。这个营是新编营,虽然官兵抗日士气很高,但因缺乏训练,军政素质较差。为了带好部队,行军途中,他以身作则,起早贪黑,爱护部属,严格治军,使部队在行军中得到锻炼。一路上辗转千里,所到之处秋毫不犯,沿途率官兵为民做好事,受到群众好评。一天部队行进到九江待船渡武汉,此时已是隆冬,寒风呼啸,阴雨霏霏,起龙放心不下,亲赴江边查看,见士兵们冻得发颤,而一些连排军官却躲入房内避寒,立即传令全营军官集合,严厉训斥说:“国难当头,你们竟如此不体恤士兵,如何能克敌制胜,如何报国?”,军官们自感惭愧赶忙分头联络船只,使部队很快乘上了船,按时到达了集结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滇军六十军由武汉奉调参加台儿庄会战,张冲的184师奉令坚守禹王山主峰阵地。27日进入阵地后,起龙抓紧战前的间隙,组织全营官兵认真构筑工事。28日,日军精锐部队板垣、矶谷师团,以坦克为先导,步兵继后,向禹王山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起龙率领全营官兵同全师将士一起依托工事,英勇顽强地给予敌人沉重打击。这一天,战斗激烈而又残酷,敌人凭借优势的炮火和坦克,曾多次突入起龙营阵地,但他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全营官兵与日军展开肉搏,一次又一次的将敌杀退,未使阵地丢失一寸。29~30日,敌军又疯狂地向起龙营阵地发动多次进攻,均被他率部击败。30日大战之后,夜幕降临,为了防止敌人夜间偷袭,何起龙不顾战后的疲劳,来回于前沿阵地巡视。至凌晨5时左右,当他巡视到二连阵地时,不幸被日军射来的一串冷枪弹击中,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时年仅39岁。
天亮了,太阳又一次暖暖地照耀着禹王山时,何起龙营长的遗体被安放在禹王山主峰上,身上盖着六十军军旗,这位阿庐部落的后裔、红土高原的儿子,安详地睡在禹王山的怀抱里,等待着按照彝族祖先的习惯进行火葬。这时,传来了卢汉军长的唁电,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批示:“第184师中校营长何起龙,为保卫禹王山而英勇捐躯,特追晋为中国革命军第六十军上校团长。”
后来,起龙的骨灰由张冲师长派人送回,安埋于县城钟秀山公园内。
来源:泸西县阿庐文化系列丛书第三辑——《阿庐人物》
